在貝殼數位化作業中,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是執行數位化工作重要的最後一哩路。想知道何謂後設資料,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的關係嗎?今日筆者即將帶大家輕鬆進入後設資料的世界~ 本文將分別針對 何謂後設資料、 後設資料參考規範以及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三個部分與大家分享: 何謂後設資料(Metadata) 關於什麼是後設資料,我們可以從基本定義、常用中譯詞、用途與目的這三個方面來了解: (一)基本定義 Metadata的基本定義出自OCLC(國際圖書館電腦中心)與NCSA(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所主辦的「Metadata Workshop」研討會中。會中將Metadata定義為「描述資料的資料」(Data about data)。 (二)常用中譯詞 Metadata的常用中譯詞主要有元資料、元數據、超資料、詮釋資料及後設資料這五種,在數位典藏領域則採用「後設資料」一詞。 (三)用途與目的 後設資料用來描述每個數位典藏品的內涵與特徵,以便數位典藏品能夠在數位化環境或系統中,達到有效率且精確的檢索、呈現與管理。並能順利和其它單位進行資源的互通與共享。 後設資料是一組結構化與標準化的背景資料,主要包括描述性、結構性與管理性等三大類型: 1) 描述性 ─ 描述了用於發現與辨別意義的資源。它可以包括如標題、摘要、作者和關鍵字等元素。 2) 結構性 ─ 有關於資料容器的元資料,指示如何整理其中複合的物件。例如頁面依甚麼排序方式組成章節。 3) 管理性 ─ 用於管理資源的資訊,例如資料產生的時間和方式、檔案種類和其它技術資訊,以及誰有權限存取它。 學術研究上將後設資料的規劃與實施視為數位典藏工程中最基礎的資訊建設工作。 後設資料參考規範 由於後設資料欄位規劃方向,主要是以建立通用、標準化及符合國際標準之資料庫系統為目標,因此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中,成立了「數位典藏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負責有關後設資料方面的推動與規劃 。 根據中央研究院後設資料工作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