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4的文章

淺談數位典藏(二) 數位典藏的發展

圖片
        數位典藏在台灣發展逾16餘年,本篇筆者整理數位典藏發展各個階段相關計畫與目標與大家分享,讓大家能夠對台灣的數位典藏發展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中華民國政府推動數位典藏不餘於力,主要推動的計畫如下: 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1998~2002) 國家典藏數位化專案計畫(2001) 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2000~2002)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2006)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二期(2007)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2012)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橋接計畫(2008~2012) 數位典藏橋接產業界推動計畫(2013迄今) 數位典藏發展歷程 a photo by bochi_huang on Flickr. 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1998~200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為了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發以及科學教育工作,從1998年5月開始推動「迎向新千禧一以人文關懷為主軸的跨世紀科技發展」方案。「數位博物館」專案即為此方案中的計畫之一,主要目標是整合建置一個適合國情並具有本土特色的「數位博物館」,以發展教育性網際網路。 國家典藏數位化專案計畫(2001)         民國八十九年七月行政院第九次『電子、通訊、資訊策略會議』通過了『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並於九十年一月一日正式展開。參與此計畫的機構有: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及中央研究院等七個單位。此計畫實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前身。         本計畫的發展目標是,將上述七個機構珍貴的重要文物典藏加以數位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以保存文化資產、建構公共資訊系統,促使精緻文化普及、資訊科技與人文融合,並推動產業與經濟發展。 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

時間之名言佳句

        上個星期,筆者聽了一場主題關於「時間」的激勵講座,因此本篇想與大家分享筆者搜集到有關時間的定義與名言佳句。 時間的定義         時間是指宏觀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續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質狀態的各種變化過程,其有共同性質的連續事件的度量衡的總稱;時間是一種尺度,藉此事件發生之先後可以按過去-現在-未來之序列得以確定(時間點),進而事件之間之間隔長短亦得以衡量(時間段)。不同學理,對時間的定義也都不同: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提出兩個悖論—飛矢不動悖論和阿喀琉斯悖論,以討論時間的可分性。         近代物理學認為,時間就是一種物質內在或外在的一切變化的記錄。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物質不存在任何變化;如果物質不存在,時間也同樣不存在。         最廣泛被接受關於時間的物理理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狹義相對論預測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另一個靜止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慢;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鐘之時間流逝要慢。         在文學中,時間的流逝和不可逆性是一直被古今中外一再提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句成語既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最直接的領會;日與夜、光與陰的交匯,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不可逆性的認識以及對此的感慨。 古今中外,許多名人也曾為時間做了一番見解,筆者整理下列名言佳句與大家分享: 時間的名言佳句 “The secret lies in how we handle today, not yesterday or tomorrow. Today… that special block of time holding ...

淺談數位學習(二) 數位學習的發展

圖片
  數位學習現今已成為廣泛使用的學習模式,數位學習的發展也代表教學科技的發展,本篇,筆者整理教學科技與數位學習不同時期的發展與大家一同來分享。 最早從1960 年開始   數位學習(e-Learning)至今已發展44年,最早是從1960年開始,由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建立於ILLIAC I上開發的電子教學系統─柏拉圖系統(PLATO)。它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腦輔助教學系統。 過去40年教育技術著重目標的變化   隨著電腦發展,美國軍方也開始運用電腦發展訓練方法,以電腦模擬戰場實際情況,讓軍方的受訓者學習如何在戰場的情境下做決策,當時運用資訊科技的輔助,建立一種作戰沙盤推演的訓練模式,以使軍官在受訓時,可以有效的學習作戰時各種決策所可能產生的後果,在經過訓練後,面對實際的戰場,才有辦法在短時間內,作出正確的判斷。 過去40年教育技術著重目標的變化 a photo by bochi_huang on Flickr. 1975~1983時期         教育技術著重行為主義式的學習與教學,透過編程建立工具與問題解決,讓局部性的使用者與電腦進行互動。 1983~1990時期         教育技術著重應用建構主義概念來設計教學系統,教學上已出現互動式多媒體課程的舊式電腦輔助學習(CAL)模型,被動式學習者模型也經常運用在這個時期。 1990~1995時期         由於網路的發展,教育技術著重運用網路傳遞內容,也開始應用建構主義觀點發展主動式學習者模型與有限的使用者進行互動。 1995~2005時期         由於網路的普及,教育技術著重與遠端使用者間的互動,網路式彈性課程與線上多媒體課程,成為這個時期重要的應用。 2005~2010時期         由於智慧行動裝置的發展...

淺談自由基 V.S 飲食 (一)

圖片
  自由基是指氧在體內經過新陳代謝後所產生的物質,活性極強,可與任何物質發生強烈的反應。一旦自由基的數量超越正常範圍,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使體內正常的細胞氧化,而成為新的自由基,如此循環下去,人體的功能就會開始敗壞,各種疾病也會隨之接踵而來。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中,有七種疾病的致病原因與自由基有關,癌症的罪魁禍首便是自由基 因此,對抗自由基的產生,便成為現代人急迫性的課題。   對抗自由基,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遠離受汙染的環境及空氣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遠離會產生自由基的食物,像高熱量、高油脂等食物,減少自由基產生,並且建立均衡飲食,幫助體內維持抗氧化系統的完整。   人體本身就能形成抗氧化酵素,來幫助身體修補自由基,這些酵素的合成需要靠大量的氨基酸,主要從飲食中攝取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與其他抗氧化食品而來,想增加體內修補自由基的能力,建議採用下列吃法: 三餐定時定量 拒絕暴飲暴食,經常保持七分飽,且定時定量。 飲食多蔬果 蔬果中含有很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常見的抗氧化劑有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及其他的抗氧化劑輔酶Q10、OPC和各種生物類黃酮。盡可能多吃不同顏色的蔬果。 蔬果色彩分類及健康價值表 圖片來源:uho優活健康網 使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用油 如棷欖油、苦茶油、芥花油、油麻菜籽油、芝麻油、葡萄籽油等。提醒別將涼拌用的橄欖油拿來油炸,否則加熱到冒煙,反而如同吃進回鍋油,增加體內的自由基。 攝取無農藥農產品 農藥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吃蔬果時儘量挑選少農藥的,例如必須去皮的水果、使用套袋種植的水果等。並且食用前要經充分的清水沖洗,煮熟也有去除農藥的效果。 喝綠茶 綠茶含有兒茶素與多酚,為強效之自由基清除劑,可防止細胞及組織被氧化破壞;減少體內不好的自由基。 吃大蒜 大蒜中有15種抗氧化劑和微量元素硒,常吃大蒜有利體內的自由基清除。 吃蕃茄 蕃茄內含有的豐富茄紅素以及蕃茄紅素,都具備抗氧化功效。 喝紅酒 紅酒成份來自葡萄,葡萄內的多酚等物質,具備抗氧化功效。 吃芝麻 芝麻所含的芝麻酚,可抗氧化。 喝乾淨且能抗自由基的水 飲用煮開的自來水,可降低自來水中的氯氣。另外,許多研究指出,將氫氣融入水中,當成一般飲用水,也能中和自由基的產生。

藝術之旅:2013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圖片
201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a photo by bochi_huang on Flickr.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是亞太地區資歷最久的藝術博覽會,於 2013年11/8~11/11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開展,本次參展畫廊總共148間,海外畫廊就占了78間,展出的藝術品多達3000多件。   由於現場作品繁多,下列僅整理幾位大師的作品與看官一同分享:   (一) 韓旭東,民國51年生,是著名的木雕藝術家,「戰爭系列」作品受到多間美術館所肯定及典藏。他結合了傳統木雕與各式質地媒材,運用想像力,以紮實而細膩的寫實技法,表達其獨特的幽默感,讓木雕藝術增添許多趣味,也讓木雕題材更加多元。 木雕藝術家韓旭東作品:頭像2號 a photo by bochi_huang on Flickr.   (二) 黃致陽,1965年出生於臺灣臺北。他的藝術創作中,一直出現一種融古匯今,細膩性、親炙性、自擬性對生物、植物原生力量的感悟。   黃致陽先生的作品內斂、滿含著對於傳統東方觀念,表達形式又豐富多樣,常常在大家對於其作品產生慣性理解後,他又呈現出帶有延續藝術語言的全新形式。 藝術家黃致陽作品:祥獸之三 a photo by bochi_huang on Flickr.   (三) 陳正雄,民國三十一年生,台南人。第一位啟蒙老師是吳居宅先生,在他悉心指導下,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終於在十七歲時出師。傳統的雕刻功夫也在這個時期非常紮實地打下深厚的基礎。   陳正雄先生的彫刻技法雖然築基於中原的傳統佛像雕刻,創作思路卻是自行摸索出來的。他常常利用參加國外比賽與展覽期間,參訪國際間重要美術館,接收來自世界各地藝術的薰陶與衝擊,進而體會東西方藝術差異,退而反求諸己。他的彫刻內容,也由傳說想像的釋道神佛羅漢和歷史人物,延伸到生活上的真實人物。他的創作思維,更從神靈世界的隔空想像,切入了現實社會的觀察與呈現。   陳正雄先生的雕刻人像,立體呈現了材料的洞識,生活的觀察,社會的訊息,和命運的見解,讓我們如實地追溯刀鋒入木的創作過程,提醒我們別忘了玩味材料原質的美感。這些美感的肌理,伴隨著台灣人的容顏特徵,個體的存有狀態,特定族群的心理徵貌,和一種深情的詮釋方式,構成了陳正雄個人創作的風格特色,也豐富了台灣雕塑藝術的內容。 雕塑...

淺談程式設計《入門篇》

你們相信嗎,在愛沙尼亞這個國家,每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要學習撰寫程式語言! 學習程式語言的目的,MIT Media Lab 團隊的計劃執行長 Mitch Resnick 認為重點並非是要將所有年輕人培訓成程式設計師,而是透過學習程式語言,開拓更寬廣的學習途徑。「當你學會閱讀,你便能藉著閱讀學習更多知識,程式設計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你會撰寫程式,你能透過程式語言學習到的事物將更為多樣。」 那麼,何謂程式設計? 程式設計(Computer Programming),在大陸又稱做「程序设计」,是一種利用程式語言(Programming Language)為工具,提供解決特定問題的方法。艾茲格·迪科斯徹曾說「 程式設計是一門藝術」。筆者認為優良的設計與粗略的設計的差異在於,後者通常會造成後續衍生未知的問題,造成重大的災難與損失。 程式設計的過程應當包括分析、設計、編碼、測試、排錯等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應探討與注意的事項,而在專業的程式設計規範中,每個階段都有其對應的執行文件,在此入門篇不再多述。 那麼,為什麼要學程式設計? 為了興趣?為了賺錢?為了訓練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 以上都成立,但是每個人的出發點並不一定都相同。 在美國,為數不少的小學生父母,選擇讓自己的寶貝去學程式語言 !在以前,這聽起來肯定是非常的不可思議,但就趨勢來說,程式語言在未來所扮演的角色,將會跟英語一樣重要而且是必修課程。 現在有一個專門給小朋友學習視覺程式語言的新創網站: Tynker ,讓小朋友經由視覺程式語言,來學習程式語言的邏輯和架構,透過簡易的視覺程式語言建立演算法的區塊,使得他們學習用邏輯性的語言來思考與解決問題。 另外,美國知名媒體 Business Insider 最近一篇文章 < The 100 Best Jobs In 2014 > 討論美國 2014 前百大最佳職業,第一名就是「軟體工程師」,平均年薪 90,060 美金(約 270 萬台幣、70 萬港幣、11 萬新幣、30 萬馬來幣),而且相關人才需求在未來仍然持續成長。這幾年美國、亞洲興起大量程式設計學校積極培養軟體人才,因應需求。 在台灣,軟體設計師的薪資不算微薄,機緣與能力好的話,也有可能獲得創投挹注,產品一炮而紅,晉升軟體新貴。但是這些都需要不斷的學習...

淺談類胡蘿蔔素(一)

圖片
近年來,在健康相關產業,不論產品、飲食、保健食品的宣傳物、廣告、媒體、網路,均有類胡蘿蔔素的影子存在,那到底什麼是類胡蘿蔔素?它的功用如何?人們又要如何攝取?筆者簡單的作個整理與大家分享: 什麼是類胡蘿蔔素 類胡蘿蔔素是一類光合色素,植物的葉綠體或者色素體、一些行光合作用的藻類,某些類型的細菌和真菌都含有類胡蘿蔔素。由於動物不能製造類胡蘿蔔素,只能從攝食植物獲得類胡蘿蔔素。 對於人體,4種類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α-胡蘿蔔素、γ-胡蘿蔔素、β-隱黃質,具有維生素A活性(即它們可以轉化為視黃醛)。這4種以及其它類胡蘿蔔素也可用作抗氧化,有助對抗衰老。 類胡蘿蔔素的功用 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雷派克(Lester Packer)博士,是最早投入抗氧化物研究的科學家之一,他指出,自由基的傷害會加速老化的發生,而類胡蘿蔔素則是人體第一線的抗氧化、抗老化要素。 在我們人體血液中存在有六到七種不同的類胡蘿蔔素,皮膚中也有番茄紅素、beta-胡蘿蔔素等,當自由基的侵害越大時,體內消耗的類胡蘿蔔素也就越多。由於人體並不會製造類胡蘿蔔素,只能透過多攝取天然的蔬菜、水果保持一定的補充。 彩虹蔬果全食物寶劍 (圖片來源:彩虹蔬果579) 如何攝取類胡蘿蔔素 由於人體是透過天然的蔬菜、水果攝取到類胡蘿蔔素。因此蔬果健康飲食原則,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 台灣癌症基金會自2004年起,推動新的健康改造運動「蔬果彩虹579」,意指蔬果的「5.7.9攝取份數」與「彩虹攝食」原則,在份數原則部分,依照性別、年齡、族群的不同來分類,每日所需要的不同蔬果量為蔬菜加上水果的總攝取量。 亦即,12歲以內兒童,每天攝取五份新鮮蔬菜水果,其中應有三份蔬菜兩份水果;12歲以上、少女及所有成人女性,應天天攝食七份蔬菜水果,其中應有四份蔬菜及三份水果;而青少年及所有男性成人,則應每天攝食九份蔬菜水果,其中應包含五份蔬菜及四份水果。 「彩虹攝食」原則部分,則指蔬果的色彩如彩虹般大致可分為「紅、橙、黃、綠、藍、紫、白」七色,不同顏色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及植化素不盡相同,應均衡攝取各色蔬果。 【參考連結】 類胡蘿蔔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1%9E%E8%83%A1%E8%98%...

淺談文化創意產業 (一)

文化創意產業是近年來政府極力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是繼第三波「資訊產業」經濟後,被視為「第四波」的經濟動力,筆者就最近搜集的資料,整理如下: 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一詞,廣義來說,泛指在一個社會中共同生活的人們,擁有相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以及信仰等;狹義的來說,即是指「藝術」,是一種經由人們創造出來新型態的產物。不論就狹義或廣義的文化而言,「文化創意」即是在既有存在的文化中,加入每個國家、族群、個人等創意,賦予文化新的風貌與價值。 文化創意產業,或是稱文化及創意產業,簡稱為文創產業,最早是由中華民國行政院於2002年5月依照〈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子計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所定名。但各國與各學術層面的定義不同,有時被稱為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內容產業、數位內容產業、文化內容產業、創意工業、版權產業等。 根據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所公佈的定義,文化創意產業是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 文化創意產業的近況 近年來臺灣自發性的創意能量不斷在累積及放射,無論是在電影、設計、工藝或流行音樂,臺灣在國際上都有相當傲人的成績。設計產業在2003∼2012年間,臺灣設計師或企業參與國際性的設計獎項並獲獎者超過1,400項。 若以量化數據,2008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營業額為新臺幣6,783億元,2012年為新臺幣7,574億元,四年間增加新臺幣791億元,年平均成長率為2.8%。另外,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臺灣地區職類別薪資調查,2008年文創產業就業人數達16.99萬人至2012年為17.28萬人,四年間共增加2,846人,平均成長率為0.42%。整體來看,各項數據皆呈現正成長的趨勢。 文化創意產業的未來 對於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臺灣其實相當具有優勢。因為臺灣是個多元文化及民主開放的社會,加上教育的普及化,人才及文化水準在亞洲國家中都相當突出,投入文化創意產業的潛力無限。尤其現今兩岸開放,兩岸經貿關係逐步正常化,華文市場也漸漸成形;臺灣近年來成為精緻、創新及當代華人文化的孕育地,影視和流行音樂產業更是引領風潮,因此兩岸和亞洲華人所形成的新的大華語市場,對於臺灣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新契機。 另外,在中小企業、資通訊硬體產業發展過程中,臺灣所累積的...

昇華中文進階演講會:主題分享─《請以一個字代表你自己,為什麼是這個字》

圖片
主題分享 接到例會通知時,一直在想哪個字最能代表自己,回顧過去經歷,我覺得「謙」字最能代表我自己。 古文《易· 繫辭 》曰―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又,謙者,德之柄也。 另外,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曰―謙得益。 以往我都懷著謙和的心,虛心受教,因此遇到不少貴人,受益成長不少。 也期許自己,在未來,可以保持初心,服務人群,遊歷人生。 圖片來源:象形字典網 主題補充 周易·繫辭·(上)─第八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周易·繫辭·(下)─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複,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複,小...

文化之旅:2014.05.23 金閣寺

圖片
旅行日期:20140523 旅行地點:日本金閣寺 趁著結束2014 BNI 日本年會的參訪行程,我們一行人來到了鹿苑寺。很幸運當日天氣晴朗,陽光普照,是個出外遊玩的好日子。 鹿苑寺,又名金閣寺,是一座最早完成於1397年的日本古剎,位於京都府京都市北區,是一座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其名稱源自於日本室町時代著名的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之法名,又因為寺內核心建築「舍利殿」的外牆全是以金箔裝飾,所以又被暱稱為「金閣寺」。 a photo by bochi_huang on Flickr. 當天巧遇日本學生團體的參訪,也有很多外來的旅遊團體,果然是遠近馳名的好地方。 a photo by bochi_huang on Flickr. 認真的工作人員專注地打掃,金閣寺的環境就靠這些無名英雄來維護了。 a photo by bochi_huang on Flickr. 金閣寺的門票很有特色又具紀念價值,是一張祈願開福和安全守護的護身符,來到金閣寺必備收藏物之一。 a photo by bochi_huang on Flickr. 金閣寺前與少宏兄一同留影,烈陽將背面的金閣照耀得金碧輝煌,光彩奪目。 a photo by bochi_huang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