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貝殼數位化知識 ─ 數位化前置作業知多少
數位化工作的流程規劃中,具有最重要的關鍵性因素就是「前置作業」,因為此步驟可以達到下列效益: 重新檢視確認典藏品的各項狀況 更新與校對典藏品現行狀況資料 再次制訂完善的管理與存放原則 想知道如何規劃前置作業嗎?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今天筆者就來跟大家談談貝殼數位化的前置作業相關工作項目。 一般而言,貝殼數位化前置作業的工作項目大致包括工作規劃、標準制訂、貝殼藏品清點、標本測量、清單建立,由於貝殼樣本清點與整理工作繁瑣且耗時。建議由資深或具相關經驗的研究團隊,於此階段進行全盤的工作規劃,釐清所有貝殼樣本的各項狀態,才能確保工作流程順暢,提升藏品永久性的保存。 工作規劃 V.S 標準制訂 (一)選定適合的數位化方式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選定正確的數位化方式,有助於事半功倍,目前的數位化技術要將典藏品轉換為數位資料,主要採用拍攝與掃描兩種方式,拍攝採用高階數位相機,掃描則採用高階掃描機,而掃描器也有分2D與3D掃描裝置,考量設備裝置的成本,本文針對貝類標本之數位化工作,建議採用數位相機來拍攝。由於各類貝殼藏品之尺寸差異極大。基本上,尺寸≦0.5cm的貝殼都會建議採用立體顯微鏡進行拍攝,藉以清楚攝得貝殼藏品的形態及特徵;而其它的標本以數位單眼相機或更高階的數位機背進行拍攝。 (二)數位檔規格依用途制訂 在檔案規格的制訂上,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針對不同的用途規劃了典藏等級、商務等級和公共資訊等級三種格式: 典藏等級 ─ 擁有單位永久典藏使用 商務等級 ─ 提供應用加值輸出時使用 公共資訊等級 ─ 提供大眾在網路瀏覽時使用 隨著硬體設備的提升,現行典藏機構委外的規格裡,希望典藏級的解析度達到600dpi,甚至1200dpi以上,像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臺灣本土貝類資料庫檔案規格,典藏級就要求600dpi。而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台灣本土植物數位典藏計畫檔案規格,典藏級就要求1200dpi,因為檔案規格的擬定,關乎著數位檔未來用途的彈性與廣度,所以如何制訂就非常重要。 當然,最新技術伴隨著高成本與高風險,因此在追求高影像品質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