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貝殼的運用價值(行、育、樂)
早從遠古時期,貝類就是人類食用的食物之一,而貝類,早在寒武紀時代,就出現在地球上,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的貝類記錄,已經超過十萬種以上。因此,不同的貝類,因為種類、形狀的不同,也會被運用於不同的地方。隨著時代的演進,從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能見到貝殼的運用足跡。今天,筆者蒐集相關資料,與讀者分享貝殼在行、育、樂的運用價值。 行用貝殼幣 療癒之旅貝沙灘 中國貝幣,帶有穿孔海貝,拍攝於日本貨幣博物館 。 圖片來源 / PHGCOM 考古學家從中國三代各時代的古墓中,發現了許多貝殼的陪葬品,山東兗州大汶口文化墓葬、河南安陽殷墟商墓、鄭州窪劉遺址古墓都有出土貝幣。 先秦時期,貝幣被廣泛使用於商品貿易中,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退出貨幣市場。西漢時代文獻曾記載:先民、古者,是以龜、貝為貨幣。 貝幣的計算單位是「朋」,一朋的貝數,古人有2枚、5枚之說,今人一般傾向於每朋10貝。 現今的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人仍持續製作傳統貝珠錢,使用於聘禮、賠償、謀合等場合。2002年所羅門政府認可貝珠錢為官方貨幣,並成立一家銀行「Tabu Exchange Bank」;貝珠錢也代表當地的文化特色,用於致贈外賓。 貝珠錢 圖片來源 /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 CC BY 2.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今日台灣西南沿海的大陸棚是重要的貝類養殖地區,可以見到用貝殼所鋪成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