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8的文章

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貝殼傳說 ─ 貝灰留下的文化痕跡

圖片
貝灰是貝殼高溫分解後的產物,由於不同的地區,所使用的貝殼也不一樣,用途也不一樣。從先民時期,對於貝灰的運用早有記載,沿至今時,人們仍然使用貝灰在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甚至環保產業,而蘭嶼達悟族則保有非常完整的貝灰製作文化。今天,筆者蒐集相關資料,與讀者分享關於貝灰留下的文化痕跡。 貝灰使用原料 五爪貝 圖片來源 / Pixabay 中文名:硨磲貝 學名:Tridacninae(Lamarck, 1819) 英文名:Giant clam 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溫暖水域的珊瑚礁中,許多種類和甲藻類共生。 角岩螺 圖片來源 / By Philippe Bourjon 中文名:牡蠣 學名:Mancinella tuberosa(Roeding, 1798) 英文名:Humped Rock Shell 主要分布於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台灣,常棲息在低潮線以下。 牡蠣 圖片來源 / David.Monniaux 中文名:牡蠣 學名:Ostreidae(Rafinesque, 1815) 牡蠣,又稱蠔(粵語地區)、蚵仔(閩南語地區),別稱海蠣子、蠣黃、蠔白、青蚵、牡蛤、蠣蛤、硴等,泛指所有屬於牡蠣目牡蠣總科的雙殼綱軟體動物。 在中醫藥方中的

貝殼達人:玩貝殼·趣味貝殼工藝展(3)-澎湖處處是黃金

圖片
周六一早,特別出席澎湖文化局文馨畫廊舉辦的「玩貝殼·趣味貝殼工藝展(3)-澎湖處處是黃金」開幕,此展3月24日開幕,展至4月11日。 與貝殼達人趙培鑫大哥認識源於媽媽的關係,當時我們因派大星與趙大哥結緣。趙大哥職業軍人出身,後轉戰藝術界,原本擅長潛水,軍旅生涯退休後以代收魚貨及貝殼為業,8年前見到攤販任意丟棄海星,靈機一動製作成派大星而聲名大噪。 由於熟悉各種貝殼及海洋生物,趙培鑫大哥開始貝殼創作,並讓創作立體化、精緻化,各種動物經其巧手都栩栩如生,甚至飛機、戰車、刀劍也在創作之列,其自用休旅車上滿滿的貝殼作品,成為其知名標誌。 今年適逢狗年,趙培鑫大哥推出「貝殼狗狗」,模樣神似,製作手法更是精湛,同時融入更多澎湖在地元素如海膽、珊瑚礁以及玄武岩等,也加入浮球、漂流木等海漂素材,十分符合展覽主題-澎澎處處是黃金。 貓頭鷹是趙培鑫大哥貝殼創作主力,除了作品更為立體實用化外,現在更朝多元化嘗試,同時經過改良後,更添作品保存性及完整性。對貝殼工藝有興趣的鄉親朋友,歡迎展期前往欣賞,或前往 澎湖富鑫貝殼屋 欣賞趙培鑫的創作唷~ 2018.03.24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文馨畫廊 招財蟾蜍 與作品合照 鄉親民眾觀展 展品一隅 展品一隅 陸續進場 貴賓致詞 - 文化局鄭局長 貴賓致詞 - 楊立委 貴賓致詞 - 藝術家白鳥美珠 參展人致詞 - 貝殼達人趙培鑫 貝殼狗狗 貝殼狗狗 貝殼狗狗 貝殼狗狗 貝殼狗狗 貝殼刀劍 貝殼小夜燈 貝殼貓頭鷹 貝殼貓頭鷹 貝殼貓頭鷹 貝殼魚 貝殼龜 合影 相關文章 柏齊逛展趣 新北考古生活節:裝飾藝術與考古 澎湖縣藝術聯盟:美麗澎湖灣聯展 白鳥美珠:林投童年記事繪本與油畫藝術展 藝術之旅:2013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這些貝殼你一定要認識 ─ 負重賽跑明日之星渦螺

圖片
生活在溫暖海水中的沙質或泥質海床上的渦螺,是遊動很快的食肉動物。渦螺品種繁多,色彩、形態、斑紋千姿百態,其名稱也是千奇百怪,根據其形態、色彩,有樂譜渦螺、乳頭渦螺、白蘭地渦螺、女神渦螺、舞袖渦螺等,成為貝殼收藏家追逐的目標。今天,筆者蒐集相關資料,與讀者分享關於渦螺的哪些事。 基本資料 學名:Volutidae 簡介:渦螺科是一種新腹足目、渦螺科類生物。 分布:中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東南部、菲律賓、馬達加斯加、科摩羅群島、塞舌耳群島。 形態特徵 貝殼中哈密渦螺型,螺塔通常高,殼厚。殼表平滑或具縱肋,但少有螺旋雕刻。 殼口寬闊,內部到軸唇覆蓋著硬皮且有軸襞。大多數缺乏口蓋。齒舌只有中央齒或左右各一個側齒。 貝殼呈卵圓形、柱狀或紡錘形。殼頂通常呈乳頭狀。螺柱具數個褶皺。前溝不延伸,常呈缺刻狀。 頭寬,兩觸角遠離,眼位於觸角基部。外套膜有時包被貝殼兩側。水管基部具有1個內附屬物。 殼體可從小型到大型(0.9-50公分)。 生活習性 生活在溫暖海水中的沙質或泥質海床上。 渦螺簡介 樂譜渦螺 By Hectonichus (Own work) 圖片來源 / wikimedia commons 學名:Voluta musica (Linneaus,1758)  英文名稱:Music Volute 分布:加勒比海、多明尼加、洪都拉斯、委內瑞拉、千里達、多巴哥、巴貝多及西印度群島海域產,棲息於淺海沙底。 體層有褐色小斑點,並有如樂譜般環列,故因而得名。

這些貝殼你一定要認識 ─ 貝殼村的千手佳麗千手螺

圖片
您聽過近年餐飲網紅千手螺嗎?千手螺具有獨特外殼,是貝王硨磲的天敵,更是老饕桌上的佳餚新寵。據說千手螺的肉質豐腴細膩,味道鮮美,清淡爽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和微量元素。今天,筆者蒐集相關資料,與讀者分享關於千手螺的哪些事。 By Didier Descouens (Own work) 圖片來源 / wikimedia commons 基本資料 學名:Chicoreus 簡介:千手螺屬,是腹足綱新腹足目骨螺總科骨螺科骨螺亞科之下的一個屬,均為中型到大型的獵食性海螺。 生活習性 千手螺隸屬骨螺科。 喜歡棲息在潮間帶低潮區至水深90米的岩礁叢中,部分棲息於深海岩礁底。 蹤跡遍布印度洋-西太平洋的溫暖海區,靠捕獵其他貝類(雙殼類為主)和海葵等小動物為食。是硨磲貝的天敵。 千手螺品種 骨螺科合計共1600多個物種,佔了新腹足目約10%;而發現的化石物種也差不多有1200個物種,骨螺科可大致分為骨螺類、千手螺類、芭蕉螺類和岩螺類等,而千手螺屬則超過100個物種,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千手螺: 千手螺 By H. Zell (Own work) 圖片來源 / wikimedia commons 學名:Chicoreus torrefactus(Sowerby, 1841) 分布:西太平洋、印度洋、澳大利亞、印尼、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中國南海、台灣及澎湖海域產,棲息於淺海岩礁區。 殼呈紡錘形,堅實,螺塔高,縫合線深。殼表黑褐色或紅褐色,佈滿細橫螺肋。三條縱脹肋上長有皺褶的棘,棘的邊緣似花瓣,在肩角上的棘最強。縱脹肋間有粗瘤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