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語錄│靜其心立其志 謹其言專其事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5月 29, 2014 齊語錄 靜其心、立其志 謹其言、專其事 說文解字 靜:審也。从青爭聲。 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凡心之屬皆从心。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淺談貝殼保養 3月 22, 2017 當我們在貝殼紀念品館或貝殼展示館,看到陳列的貝殼表面都是光亮如新、 色澤鮮艷,但是親自從海邊拾起的貝殼帶回家中擺放一陣子以後, 卻變的色澤黯淡, 表面一點都不光亮,是否覺得很奇怪,覺得很可惜呢? 那是因為店家平時都有在保養貝殼,才會使得貝殼看起來光亮如新。以下筆者分享日常如何正確保養。 貝殼藝品店 (圖片來源 / 海貝創意工作室提供) 為什麼要保養 貝殼的主要成分為99%的碳酸鈣和少量的殼質素。一般可分為3層: 最外層為黑褐色的角質層─殼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蝕的作用,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殼質素構成。 中層為棱柱層─殼層,較厚。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棱柱狀的方解石構成,外層和中層可擴大貝殼的面積,但不增加厚度。 內層為珍珠層─底層。由外套膜整個表面分泌的葉片狀霰石(文石)疊成,具有美麗光澤,可隨身體增長而加厚。 但是,如果溫度太高,貝殼容易崩裂;如果濕度太小,貝殼容易鈣化。如果讓它們裸露在空氣中,不加水不保濕,兩年後表皮就會鈣化脫落,不可逆轉。因此收藏貝殼的喜愛者,平常都很注重貝殼的保養。 如何保養 貝殼用清水清洗即可。浸泡水中不要超過4個小時,否則水中的氯酸會影響貝殼的表面光澤。用5%-15%的漂白水浸泡15分鐘,可以褪掉貝殼表面的珊瑚質。 平時可用潮濕的軟布條擦拭表面的灰塵,待乾燥後可塗上少許無腐蝕性的蠟和油,反射光線使貝殼在燈光或陽光下熠熠生輝。 榧螺清洗 保養注意事項 陽光是保存貝殼的第一大禁忌,直曬陽光會使貝殼褪色。其次要注意恒溫,防潮,防塵。 不要將貝殼飾品接觸到定型發水,化妝品和香水之類的東西。 保養注意事項 總結 綜合以上分享,大家對如何保養貝殼有基礎認識了嗎?希望今日的分享可以對於貝殼收藏有 閱讀完整內容
這些貝殼你一定要認識 ─ 活化石龍宮翁戎螺 10月 30, 2017 神話傳說裡有個「龍宮」,裡面有各種奇珍異寶;現實中,有一種貝殼叫「龍宮貝」,它是珍貴的「活化石」。龍宮翁戎螺是5億7千萬年前古生代寒武紀時期出現在地球上的海洋生物,科學家們一度認為龍宮翁戎螺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陸續有少量活體被發現。今日,筆者整理了關於「龍宮貝」的兩三事,與讀友們共學。 圖片來源 / Ryan Somma 基本資料 學名:Entemnotrochus rumphii 簡介:俗稱龍宮貝。 棲息地:印尼、日本釣魚台、南中國海、台灣東北角及澎湖等周邊海域,200∼600公尺深海底礁石縫中。 形態特徵 龍宮翁戎螺造型宏偉優美像座宮殿一般,故俗稱龍宮貝。 龍宮貝屬於翁戎螺科,是貝類中極其珍貴而少見的品種,全世界只有在日本、台灣及菲律賓部份深海才找得到。 翁戎螺的殼口有罅裂,龍宮貝的罅裂長度可達殼底周圍之一半,是翁戎螺中罅裂最細長的。 龍宮貝腹部臍孔大而深,口蓋也最大,殼表火紅色深受貝類收藏家的喜好。 歷史 龍宮翁戎螺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出現於古生代寒武紀,繁盛於中生代,而由新生代開始漸趨絕跡。 翁戎螺從寒武紀到第三紀的岩層都有發現化石,當時牠們活躍於淺海海域,隨著時間的推進到了現代,牠們逐漸轉入較深的海域生活。 宜蘭外海位於大陸棚邊緣,水深可達1000公尺以上,一些深海拖網漁船拖網深度可達600公尺,而在宜蘭外海至少發現過5種翁戎螺。 發現故事 龍宮翁戎螺最早發現於1879年,在印尼深海第1次捕獲,根據一枚模式標本命名,該標本目前還存放於荷蘭鹿特丹自然博物館。 1936年河村良介才在日本高知縣外海發現一枚幼貝(第二枚)。 1942年日籍貝類學家大山桂來台灣拜會台灣殖產局小林科長,於小林的收藏中發現一枚龍宮翁戎螺的成貝。 1968年台灣漁船豐寧一、二號又撈獲一枚龍宮翁戎螺。 1969年5月5~6日集豐一號雙拖網漁船,於釣魚台海域作業時撈獲3枚龍宮翁 閱讀完整內容
這些貝殼你一定要認識 ─ 古代貨幣寶螺 11月 12, 2017 您知道三代(夏、商、周)以前,中國的寶螺貝幣由臺灣供應嗎?您想知道寶螺的秘密與貝幣的歷史嗎?今日,筆者蒐集相關資料,與讀者分享關於古代貨幣寶螺的哪些事。 基本資料 學名:Cypraeidae 簡介:俗稱寶貝,為腹足綱的一科。 分布: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海域。主要分佈在印度 ─ 太平洋暖水區域,有的種類分佈於大西洋的沿岸暖水區。 形態特徵 為軟體動物腹足綱的一科,殼為卵圓形,螺旋部至成體時幾乎消失,殼口狹長,兩緣呈鋸齒狀。 內外唇均有細齒。外套膜薄,成兩葉狀,活著時候幾乎完全覆蓋貝殼。 殼面平滑且富有光澤,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生活習性 因行動緩慢,怕強光,白天蟄伏在珊瑚洞穴或岩石下面,黎明或黃昏時才會外出覓食。 屬於肉食性,利用齒舌捕食海綿、有孔蟲、小的甲殼類動物。 雌雄異體,產卵季節多在3-7月,卵一般產在珊瑚洞穴,空貝殼及陰暗的地方。 貝幣寶螺 寶螺科的種類繁多,有紀錄的臺灣寶螺就有91種。而文獻上提到曾經作為中國貝幣的寶螺有台灣榧螺、阿拉伯寶螺、黒星寶螺、黃寶螺、愛龍寶螺這五種: 台灣榧螺 圖片來源 / H. Zell 學名:Oliva mustelina 中國大陸稱伶鼬榧螺,港澳稱台灣榧螺。 分布於日本、印度、新加坡、韓國、中國大陸(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和臺灣。 夏至西周時期貝幣,形體瘦長,淺黃色,一端有小螺旋,背部多磨有不規則穿孔。 山東兗州大汶口文化墓葬、河南安陽殷墟商墓都有出土。安陽殷墟西區M620所出土的台灣榧螺是與銅貝共存。 阿拉伯寶螺 圖片來源 / 臺灣貝類資料庫 學名:Cypraea arabica 因貝殼表面的花紋,像阿拉伯的文字,故稱阿拉伯寶螺或易名阿文綬貝。 分布於澳大利亞、日本、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