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貝殼你一定要認識 ─ 活化石龍宮翁戎螺
神話傳說裡有個「龍宮」,裡面有各種奇珍異寶;現實中,有一種貝殼叫「龍宮貝」,它是珍貴的「活化石」。龍宮翁戎螺是5億7千萬年前古生代寒武紀時期出現在地球上的海洋生物,科學家們一度認為龍宮翁戎螺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陸續有少量活體被發現。今日,筆者整理了關於「龍宮貝」的兩三事,與讀友們共學。 圖片來源 / Ryan Somma 基本資料 學名:Entemnotrochus rumphii 簡介:俗稱龍宮貝。 棲息地:印尼、日本釣魚台、南中國海、台灣東北角及澎湖等周邊海域,200∼600公尺深海底礁石縫中。 形態特徵 龍宮翁戎螺造型宏偉優美像座宮殿一般,故俗稱龍宮貝。 龍宮貝屬於翁戎螺科,是貝類中極其珍貴而少見的品種,全世界只有在日本、台灣及菲律賓部份深海才找得到。 翁戎螺的殼口有罅裂,龍宮貝的罅裂長度可達殼底周圍之一半,是翁戎螺中罅裂最細長的。 龍宮貝腹部臍孔大而深,口蓋也最大,殼表火紅色深受貝類收藏家的喜好。 歷史 龍宮翁戎螺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出現於古生代寒武紀,繁盛於中生代,而由新生代開始漸趨絕跡。 翁戎螺從寒武紀到第三紀的岩層都有發現化石,當時牠們活躍於淺海海域,隨著時間的推進到了現代,牠們逐漸轉入較深的海域生活。 宜蘭外海位於大陸棚邊緣,水深可達1000公尺以上,一些深海拖網漁船拖網深度可達600公尺,而在宜蘭外海至少發現過5種翁戎螺。 發現故事 龍宮翁戎螺最早發現於1879年,在印尼深海第1次捕獲,根據一枚模式標本命名,該標本目前還存放於荷蘭鹿特丹自然博物館。 1936年河村良介才在日本高知縣外海發現一枚幼貝(第二枚)。 1942年日籍貝類學家大山桂來台灣拜會台灣殖產局小林科長,於小林的收藏中發現一枚龍宮翁戎螺的成貝。 1968年台灣漁船豐寧一、二號又撈獲一枚龍宮翁戎螺。 1969年5月5~6日集豐一號雙拖網漁船,於釣魚台海域作業時撈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