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貝殼跟您想的不一樣


貝殼是來自海洋的禮物,是僅次於昆蟲類世界第二大物種,貝殼通常泛指無脊椎動物的外骨骼,外殼會隨著成長而變大,雖然基本的身體構造相同,但從外表來看,它們在形態上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唷~依據台灣貝類資料庫,目前較合理的分類系統是將軟體動物門分為八個綱。以下筆者依序整理為大家介紹:

腹足綱 (學名:Gastropoda)

  • 腹足綱是軟體動物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當中最大的綱,約6.5萬到8萬個物種。是動物中僅次於昆蟲綱(Insecta)的第二大綱。化石紀錄的歷史最遠可追遡至晚寒武世。
  • 腹足綱因為腹面的足部非常發達,故而得名。本綱動物在幼生期會有扭轉(Torsion)現象,而形成左右不對稱。生活在海水中的被稱為海螺或海蛞蝓,生活在淡水中的被稱為田螺或螺螄,以及生活在陸地上的被稱為蝸牛和蛞蝓。
  • 腹足綱在全世界範圍內分布,包括海洋(約30,000種)、淡水(約5,000種)或陸地(約30,000種)等,從靠近南極和北極的寒冷地區到熱帶地區都有分布。

雙殼綱 (學名:Bivalvia)


  • 雙殼綱生於海洋及淡水地區,因為有兩片貝殼而得名。種類約有一萬五千到兩萬。
  • 具有雙殼,是本綱共同特徵。多數種類的鰓呈瓣狀,被稱為瓣鰓類(Lamellibranchia de Blainville, 1824)﹔大部分的足為斧狀,也叫斧足類(Pelecypoda Goldfuss, 1820)。
  • 雙殼類軟體動物的許多種是重要的養殖和捕撈對象,如珍珠貝等。

頭足綱 (學名:Cephalopoda)

闊船蛸
圖 / 維基百科

  • 頭足綱具有發達的頭部及雙眼。化石種在一萬種以上,現僅存786種,主要是各類烏賊和章魚。
  • 頭足綱動物為全部海生,肉食性,身體兩側對稱,分頭、足、軀幹三部分。分布在所有海域的所有深度,目前沒有發現適應淡水的種類,但有些能夠適應不同鹽度的水。
  • 頭足綱被認為是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因為牠們有高度發展的知覺和較大的腦。

掘足綱 (學名:Scaphopoda)

  • 掘足綱是殼呈象牙狀的底棲砂泥環境的海水性貝類,通常是在砂泥灘海域環境生活。
  • 掘足綱全部是海產泥沙中穴居的一類小型軟體動物,僅有350種左右。海生,直至7000米可見其蹤跡。

多殼綱 (學名:Polyplacophora)

Ischnochiton evanida的殼
圖 / 維基百科

  • 多殼綱約有900多個物種。身體橢圓形,背面有八塊殼板,左右對稱,口與肛門分別在身體腹面的前、後端。
  • 本綱物種生活於海中,當中大部分的物種生活在潮間帶和潮下帶淺水區的岩石上,但也有一些物種類生活在較深海域。

單板綱 (學名:Monoplacophora)

  • 單板綱又名新蝶貝綱,是軟體動物門的一個多系群綱,有一個帽子形狀的外殼,在深海的底層生活。單板綱大多數是化石種類,主要產於早古生代海相地層中。現存7種。
  • 一九五二年丹麥探險船《銀河號》在中美洲哥斯達黎加西側太平洋,三千五百七十公尺的深海採到拾枚約三到四公分的笠形活貝。直到一九五七年才被正式命名為新笠螺(或稱為新帽貝) Neopilina galatheae (Lemche, 1957)。

溝腹綱 (學名:Solenogastre)

Solenogastres
圖 /  維基百科

  • 體亦呈蠕虫狀,有肥短形或細長形。口和排泄腔分別位於體之前、後端,但本綱的腹面有一縱溝,因而得名。無石灰質板及貝殼,但被有角質並帶有石灰質針狀棘。
  • 有的種類與珊瑚生活在一起,也可生活在較深的軟泥底環境海域,如中國南海的龍女簪(Proneomenia)。

尾腔綱 (學名:Caudofoveata)

Caudofoveata
圖 / The Living World of Molluscs

  • 體呈細蠕虫狀,頭與軀幹可清楚區分,體後端有排泄腔,其內有一對羽狀鰓。無石灰質板及貝殼,但被有角質並帶有石灰質針狀棘的外皮。
  • 生活在較深的軟泥底環境海域,如毛皮貝。
很多貝殼是不是跟大家想得不一樣呢?
歡迎成為齊.博客Line@之友
齊.博客為您搭起貝殼文創學習的橋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淺談貝殼保養

這些貝殼你一定要認識 ─ 古代貨幣寶螺

不可不知的貝殼收藏知識 ─ 貝殼的處理與存放